流行趨勢變化之快,常常令人猝不及防。關於空間,之前我們聽得比較多的有北歐風、工業風、輕奢風。近年來,清水水泥“裸感”極簡設計風格以簡約、安靜、素雅、舒適的氣質俘虜了人心,為渴望回歸本質生活的現代人,提供了另一種別具一格的治愈係空間。
文化傳承本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保存有很多方法,是保存它的形態、它的思想、還是它的方法?這種原本厚重、粗糙的清水混凝土,轉化為一種精致細膩的質感來呈現時,總是能在腦海戀戀不忘。——安藤忠雄
啥藝術風格能拿來過日子?或許是那不食人間煙火的“極簡主義”。當一部分人沉迷於買、買、買時,同樣也有一批人在沉迷扔、扔、扔。
像日本近些年流行所謂的“極限民”,以“斷舍離”為指導方針,拋棄了除生活必需品外的一切身外之物,從而將自己的生活也納入了“極簡”的行列。如今的“極簡主義”,顯然不隻是幾張“性冷淡”的畫麵所能概括。它既被人視為一種精神境界,更有人把它當做安身處世的原則。
可“極簡”明明隻是個形容詞,它到底啥魔力從藝術領域中成功出圈,走入我們的視野?
“極簡”是個萬花筒僅僅在設計領域就有多少種“極簡”?
純粹的黑白灰、工業水泥毛坯、洋氣點的有北歐森林簡樸風、文藝的有日式侘寂簡素風、乃至中國傳統的留白簡約風等等,雖然個個兒都帶一個“簡”字,但其根植的文化土壤可以說是千差萬別。
用一句話來了解“極簡”的精髓,即“少即是多”。
體現在創作上,就是用最簡單的形式表達最豐富的思想和理念,把方法、手段、材料都進行最大限度的簡化,形成純粹、無雜質的藝術效果,從而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用最基礎直抵最本質的思路,頗有些大巧不工、大智若愚的味道。核心是“形式服從功能”,而這也是極簡設計的生命力所在,畢竟“簡”隻是服務於功能的手段,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之道,被後來崛起的北歐設計、日本設計貫徹、吸收。
縱觀北歐式極簡,大多拋棄複雜的造型,運用高度概括的線條、簡潔直接的圖案,功能優先且貼近自然。但是顏色並不性冷淡,反倒相較日本設計更為溫暖許多。
北歐之後,日本設計異軍突起。
20 世紀末,日本設計逐步聲名鵲起,成為亞洲設計的代表,以深澤直人、原研哉、安藤忠雄等設計師,將日式極簡推向了世界舞台。在日本設計師手中,極簡設計得到了新的詮釋,哲學思想、禪宗文化這些精神力量被融入到設計當中,從而為“極簡”注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從一種視覺浪潮,發展到看似可以指導現代人應對物質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生活方式,設計師們也開始希望以設計的力量為使用者帶來慰藉。
極簡的特征籠統地說,可以歸納出以下特點。
1、大麵積留白
“以無勝有,以簡勝繁”, 留白的目的,永遠是突出主體,從而把畫麵中的主體加以強調、突出,盡可能舍棄那些繁瑣、次要的東西。恰到好處的留白,隻會讓主體獲得更加強烈的表現。
2、簡約配色
極簡設計中,顏色同樣需要簡約,通篇“性冷淡”不是必須的,但極簡大師們更為關注黑白、冷暖,這些張力關係更為關鍵,通過直接的對比將主體突出,從而形成強大的視覺衝擊是極簡吸引人的核心。
3、幾何圖形
圖形是世界上最簡約的語言。實際上,設計實質也是在傳遞一種信息,麵對實際的需求,“極簡”是絕不能以犧牲實用性為代價。在如今茫茫的信息海洋之中,抽象的幾何圖形天生契合極簡風。
4、直白內容
“極簡”本質上是一種直指人心,最簡單的設計其實往往是最有效的。盡可能地剝離純裝飾性的設計,確保核心信息是一目了然,少即是多總不會錯。
“極簡”並不意味著簡單,恰恰相反,而是精準、堅定地剔除多餘之物,從而獲得完美和寧靜。正所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從藝術發展到一種生活方式。
你喜歡極簡風格的設計嗎?
在清水水泥的質樸裏打磨,從極簡主義風格浪潮中探索,TASSANI塔薩尼在藝術塗料裏發現了工藝和美學的微妙聯係。Marmorino提取建築元素的色彩基調,延伸城市的基本色,用最純粹、簡單的姿態,賦予空間獨特的個性。
相比生活空間,辦公空間和商業空間對於清水水泥極簡風格的運用走的更早。用藝術塗料所特有的質感,重塑自然與靈感交織,打造流動性的空間美學。
如果能夠把花草、樹木、流水、光和風根據人們自己的意願從自然界中提煉出來,那麼人間就接近於天堂了。———安藤忠雄
“微水泥”藝術塗料應用案例麥蒙服飾辦公前廳欣賞:
環境對人產生的認知,是潛移默化而深刻的。嘈雜與靜謐、封閉與流動、粗糙與細膩,不同的環境,人的感官所感知並觸發的情緒也各異。
人類在地球生存的幾十萬年都與自然密切相處,經過漫長的進化,這種模式早已刻入我們的基因。與此相比,建成環境出現的時間還很短,所以我們天生渴望存在於有自然元素的環境。相關資料表明,如能讓室內空間有更多的自然氣息,處在其間的人們就能更好地接收、理解信息,及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項目位於交通樞紐主幹道,便利的交通帶來生產輸送效率的提高,但嘈雜的四周,極易對室內的功能活動形成幹擾。作為辦公和品牌展示的空間,需要有怡人安靜的氛圍和傳遞品牌的介質。設計師充分運用藝術塗料微水泥自帶靈性氣質的方案受到了甲方的青睞。
“隔”無限的空間包羅萬象,有大自然的草木、太陽、雨水,也有很多人為的嘈雜。而室內空間的奇妙之處在於,可通過建築手法有選擇地將人們不需要的事物剔除在外。
空間的轉換,需有觸發人的感官變換的漸進過程。通過蜿蜒的“橋”,曲長的路徑,拉住了至外而入的疾塵步伐。不同的節奏,示意著不同環境的開啟。
梯、方、圓,形態各異的體塊,錯落疊合。入口設計在隱於方形體塊一側,無任何裝飾的水泥灰白,有種猜不透的冷靜感,脫俗而低調的門麵躍然而現。
二層空間用非連續性牆體框出一個“回”型走廊。虛實相間,是隔非隔,是斷非斷,於無形中營造侘靜的氛圍,隔離了外界的喧囂。
人們在空間的活動路徑,不僅可連貫成“回”字型,且可在其中“虛”隔處,隨意穿梭。用建築重塑出空間的流動性。
室內的“回”型走廊與內陽台的水池環形走廊相連,串聯成一個長路徑的“藝術畫廊”。整個空間的功能實現了多樣化和共享化,使得空間充滿想象,產生更多的可能性:交流、思考、辦公、展覽、新品發布……
“合”大自然的傑作,是對空間和藝術靈感的另一種滋養。當喧囂和浮躁褪去,水、光、風在空間中自然地流動,人們對其細微而有生命力的變幻,會有更細致的感受。因為這些靈動的存在,使得空間與人們的靈感更具生命活力。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是對生命、人文的一種很重要的關懷方式。
自然光給予空間特性,自然光給予建築的生命,因為建築是由光的環境照射而產生生命。——路易斯·康
早上的太陽光,穿過大麵積的窗戶,投射在非連續性的牆體,切割成不規則的光片。光,會從各種特意為其預留的外立麵開口處灑進內部空間。隨著投射角度變化而變化,在建築上留下今日的舞蹈。
紅色巨型圓柱連貫兩層空間,水槽將牆外的雨水引入室內,從二層落至一層,水聲在圓柱體內回響,仿若山穀林間奔騰而下的山泉的聲音,令人心曠神怡。
露天陽台用一方水池,框出了另一條回型走廊,與室內的走廊形成異曲同工之妙。從露天延伸到室內,模糊了內外間的界限。大麵積的水池,又成為室內生態調節的一部分,增加了濕度,使空間更加舒適。
南北朝向的坐落,風可從一層圓柱體的南北麵開口直達至二層。這會是種很奇妙的體驗,二層周圍如圍起的“盒子”,但站在圓柱附近,可感受到陣陣風的涼意。
兩邊對流的內陽台,讓風能隨時穿過,而水池讓無形的風變成了可見的存在。風吹皺的一池水,在陽台頂部燈光的照射下,波光瀲灩,如風在與水共舞。
從品牌中抽象演繹出三角、梯形等幾何元素,運用到建築形態的構建。於企業的特色中找尋品牌傳達的最佳契合形式,用體塊構築的“藝術畫廊”顛覆了傳統製造業的企業形象;實現了多樣空間功能;再以藝術塗料微水泥作為賦予形態靈魂的介質,對品牌內涵的含蓄表達,更添悠遠意味。
TASSANI 喚醒你的視覺觸感,藝術塗料加盟www.itassani.com